盛夏时节,啤酒香飘于红瓦绿树、碧海蓝天之间杆杆配资网,青岛国际啤酒节又一次如约而至。啤酒早已融入了青岛的饮食文化,与这座山海之城血脉交融。漫步于岛城街头,随处可见的啤酒屋、烧烤摊,无一不在诉说着岛城的啤酒文化。
从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、打酒带菜,到商品经济的不断出新、繁荣发展,青岛啤酒一直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主流。也是餐桌酒宴、茶余饭后说不完的话题。作为青岛本地人来说,炎热的夏日,一杯冰爽的散啤,成了这个时节的主打歌。
2025年,博山路。近期火爆出圈的青岛啤酒交易所,成为社交媒体以及市民茶余饭后的一个热度话题,也引燃了岛城夏日消费的新潮流。
2025年,即墨路。市民游客排队在“啤酒交易所”前扫码,品尝各种口味的青岛啤酒。
2025年,博山路。如今,形式更加新颖的“青岛啤酒交易所”陆续出现在岛城街头,既可以提供不同口味的啤酒种类,也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。
2025年,中山路。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啤酒口味,而是追求更加新鲜、多样化的口感体验,啤酒的口味也是不断出新,满足了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渴望。
7月18日,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又拉开了序幕,一个泡沫与浪花同舞的青岛之夏,激情与梦想同在,又有谁能拒绝此时的青岛?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,各种啤酒容器遍布,见证着青岛人对啤酒的热爱,也尽显着青岛人豁达豪爽的性格。
青岛人对啤酒有着天然的亲切感,春夏秋冬,无论四季,青岛人对啤酒的热爱,似乎都刻进了骨子里。如果要想了解青岛,就要先了解青岛的啤酒,融入了啤酒文化,也就融进了这座城市的生活。
2006年,登州路啤酒街。身处青岛啤酒厂外的啤酒街,最初几年很是辉煌,可惜后来旅游气息越来越浓,价格飞涨,渐渐脱离了青岛土著的选择地,只是到了旅游季节方能看到一些往日的红火气息。
2008年,宁夏路,大饭店、小酒馆,有生意的地方最缺不了的就是啤酒了。
2013年,台东,青岛之夏,坐在马路边上,来一杯畅爽的啤酒,才是这个夏天该有的样子。
2012年,湖南路,塑料袋里的青岛啤酒,插上根吸管,是夏日炎炎的消暑剂。
2013年,易州路,运送散啤酒的车正在给周边的啤酒屋配货。
图左:2009年,宁波路,一家啤酒屋前;图右: 2009年,观象二路,一位提着散啤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士。
夏天的青岛,啤酒桶,塑料袋,大街小巷都仿佛是散啤拼凑成的色调。
2014年,银川东路,或三两好友闲谈,或一人举杯独酌,小酒馆中感受烟火气息,大饭店里则是享受生活的情调。
2008年,曲阜路,两位漂亮的外国女士正在津津有味的品尝着塑料袋中的青岛啤酒。
2022年,第一海水浴场,啤酒桶摆到了大海边,泡沫与浪花,完美的融合,这才是最惬意的青岛之夏。
2016年,聊城路,一位推着散啤桶过马路的赤膊青年。
图左:2013年,黄岛路,拎着袋装啤酒的市民;2006年,聊城路,一位老人手提散啤和一位买回菜在路边休息的老人聊天。
青岛一大怪,“啤酒装进塑料袋”,方便、保鲜、接地气。这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,也是青岛人的生活日常......
图左:2009年,禹城路,一家小杂货店铺门前;图右:2009年,沧口路上,两位男士正在屋内哈着散啤。
新鲜的散啤为市民提供了方便,成为夏天里解暑消乏、聊天会友的绝配。
2012年,芝罘路上的一家人正在吃着午饭,到了夏天必定离不开啤酒。
2012年,胶东路路旁。青岛人哈啤酒,可以不在乎春夏秋冬,可以不在意场地环境,只要感觉舒爽,就是这么简单。马扎子、散啤、烧烤,三俩好友,别样的情怀,只有青岛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享受。
2012年,四方路上,夕阳下,正在路旁干哈散啤的男人。
2013年,清和路上一排的酒馆、饭店和啤酒屋。与不远处的营口路相呼应,登州路没火起来,这一带却是异常红火。
2013年,台东的夏夜。对本地人或外地人来说,啤酒已经成为一种青岛的城市符号。小桌、马扎,一盘辣嘎啦或是一碟“毛花拼盘”,推杯换盏中增进着感情。
2014年,夜间,招远路与东阿路交叉口的啤酒屋。
1998年,几个小伙提着散啤走在光滑油亮的“波螺油子”上,这种塑料袋打啤酒成了城市一景,方便快捷,省却了以往用麦大罗、暖瓶燎壶打完酒还要冲刷干净的麻烦。
2011年,台东一家啤酒屋外前,啤酒桶与店主手中塑料袋中的散啤,构成了夏日岛城的独特画面。
2007年,康宁路,一家啤酒屋里,季节的变换影响不了哈啤酒的心情。
2005年,市场三路上正在哈散啤的外国友人。哈啤酒、吃烤肉,与世界干杯的青岛啤酒,怎么能少了外国人的身影呢~
图左:2014年,曲阜路,举杯畅饮的时尚女士;图右:2017年,黄岛路,拿着袋装啤酒拍照的女士。
夏天的青啤,不仅有情调,更是格外清爽。啤酒的诱惑,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,可谓男女通杀的岛城夏季“杀手锏”。这是青岛本地人的专属,成为一种停不下来的生活节奏。
2013年,李村路上的啤酒屋,招牌也别具特色。
图左:2014年,芝罘路一家啤酒屋前;图右:2014年,芝罘路上,一位老先生品着杯中的啤酒。
哈散啤在于酒的新鲜度,也在于心情,小矮桌、马扎子,干哈也可,几串烤肉、一盘煮花生、一盘拌黄瓜即是绝配,天南地北、吆三喝四,抛开日间的烦恼,浓浓市井烟火气的这里,就是无数人的一片天堂。
图左:2008年,博山路上的一家啤酒屋前,服务员正在为顾客打酒;图右:2005年,宁夏路,拎着两大袋啤酒的女士。
对青岛人来说,超市里卖的瓶装啤远远比不上现打的扎啤来的有味道。在青岛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的最生动的土著文化,就是啤酒屋里的扎啤杯,和“啤酒装进塑料袋”的画面。
2012年,黄岛路上。大碗里的散啤和简单的小菜,是不少人的标配。
2010年,芝罘路,一家啤酒屋前,店主正在等待着前来打酒的顾客。
图左:2011年,无棣路,雪中的啤酒屋;2013年,临邑路,雪中啤酒屋。
对这座城市而言,青岛的啤酒属于一年四季,这种老青岛们喜爱的生活方式,也是青岛的日常写照。
2015年,芝罘路上。冬日里,定做羽绒服的生意也抵不住啤酒屋的热度了。
2006年,登州路啤酒街上用啤酒瓶子搭建的造型。
左图:2016年,黄岛路;右图:2023年,海泊路与易州路交叉口。
青岛的夏夜,啤酒不可或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老式啤酒桶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淘汰。
青岛随处是风景,夏日的城市则处处是风情。对于青岛人来说,如果要说“哈”啤酒,可以无处不在,青岛之夏,满大街随处可见的大小饭店、啤酒屋、烧烤摊又忙碌热闹了起来。 啤酒,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,也成为青岛市民的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。
“青岛与世界干杯”, 漫步青岛老城区,端起一杯冰爽的青岛啤酒,你可以畅饮、也可以细品,去感受青岛独特的夏日风情,去感受第35届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无尽魅力!
【献给青岛的时代记忆】
由芸廷艺术空间、时空图景影像工作室策划,历时三年编辑整理,“我记得: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”首部出版物《他的城:1978—2024年青岛》上线首发。
日前,摄影家吴正中的《他的城》继荣获第二届像素摄影书奖·年度摄影画册奖之后,又荣登第十二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。
图/吴正中
文/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
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、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 !
倍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